
智能化羊場實現管理標準化

集中連片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

小小馬鈴薯已發展成為大產業

馬鈴薯的白色花朵閃爍于綠野之中
從高空俯瞰,如今的神木市“飛地經濟”示范園就像展翅鯤鵬,承載著區域內互相融通的新愿景,為神木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打開了窗口。
隨著神木市委、市政府《“村企結對強產業·工農融合促振興”五年行動實施意見(試行)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意見》)出臺,神木有了村企結對幫扶的“行動指南”。
翻閱《實施意見》,全方位布局工業反哺農業、工農融合發展戰略無疑是當中亮點。而支持“飛地經濟”示范園的創新嘗試,更彰顯出神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求新求變。
從春天出發,神木掀起了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熱潮,《實施意見》的出臺恰逢其時。探索布局村企結對幫扶“飛地經濟”模式,是繼“萬企幫萬村”之后,神木就城鄉協調發展再次吹響的沖鋒號角。
所謂“飛地經濟”,是指兩個互相獨立、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,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,實現兩地資源互補、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。
神木一直是榆林“飛地經濟”的實踐先行者——2018年,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晶元集團”)規劃創辦了占地30萬畝的“飛地經濟”示范園,主要建設集高新制造、清潔能源、物流運輸、循環農業、農產品加工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綠色園區。
隨后,“飛地經濟”示范園紛紛向各個企業拋出“繡球”,借“近水樓臺”之便,探索布局“飛地經濟”模式,讓“飛出地”的優勢資源和要素輸入到“飛入地”,通過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協調機制,實現互利共贏。
如今的“飛地經濟”示范園內,一片片光伏板映照其間。4月25日,晶元集團董事長劉忠強說,自己為腳下昔日的這一采煤沉陷區如今煥發新顏而自豪。
“從采煤沉陷區到光伏發電區,一直到現在的風景區。”作為土生土長的神木人,劉忠強是一步步看著腳下這片土地如何蝶變的。
作為采煤沉陷區,當地群眾在2018年之前,誰也不敢相信這里的采煤沉陷區會與新能源和農業有聯系。但劉忠強所在的晶元集團卻帶給了當地群眾意想不到的驚喜,“在‘萬企興萬村’的行動號召下,作為民營企業,我們承擔起了‘給大地穿衣、帶百姓致富、幫政府分憂、為社會奉獻’的使命。”
晶元集團通過與四卜樹村結對幫扶,建立了“黨建引領+村企協同+保底收益+股份制分紅+企業化運營”模式,采取5年免費開發建設期,項目驗收合格后,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6∶4比例成立合資公司,村集體以地入股、保底收益,受惠村民共計438戶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500萬元。
在這里,近4萬畝的礦區、采煤沉陷區土地經過流轉平整后,以招商引資、項目帶動等方式,引入馬鈴薯、玉米、羊子、肉牛、生豬等種植養殖項目和冷鏈物流、光伏等新興產業。
此外,“光伏+治沙+養殖”也是一大特點。“光伏板下是青草方格,可阻擋沙子流動,還能夠吸收光照降低土地溫度,延緩地表水蒸發,一定程度上為淺根性植物的生長提供短暫的水分供應,實現了‘板上發電、板下養羊’的良性循環。”劉忠強介紹,如今,園區已經逐步探索出多位一體的循環發展模式。
在大保當鎮高圪堵村,晶元集團以土地為抓手,與政府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神木市自然資源修復工程有限公司,爭取政策性資金進行生態修復和土地整治,為村里整理出高標準農田近3000畝,由村民自主經營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長200多萬元。
由于許多村組沒有符合建設光伏電站的土地,而有地的村組又沒有電力接入條件,為此,晶元集團通過“飛地經濟”模式發展產業,振興鄉村。將花石崖鎮高念文村的電站建到了孫家岔鎮朱蓋塔村李家灣小組,將萬鎮麻院溝村的電站建到了西溝四卜樹村,“飛出地”村有了項目收入,“飛入地”村也有了土地租賃收入。
目前,已完成了24個村級光伏建設項目,累計為24個村集體經濟增加年收入近700萬元。同時,還幫助錦界鎮完成了長武縣近5MW光伏電站建設,實現了產業發展,“飛地”幫扶,可惠及村組30余個,農戶600戶。
一花獨放不是春。這些年,晶元集團為數十個“薄弱村”送理念、扶技術、育人才,“飛地經濟”模式建成多個產業基地,走出了一條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,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增加農民收入,推進村企共富。晶元集團創新舉措,讓“一地生三金(土地流轉生租金、入園打工生薪金、股權分紅生現金)”。
“搶抓機遇、先行先試,系統推進農用地規模經營、閑散地盤活利用、‘飛地’抱團發展,探索形成了示范園促增收、帶致富、提品質的路徑。”劉忠強介紹,土地復墾整理出的土地將并入大田,騰出指標用于鄉鎮工業園建設,村民在園區內就近就業,從而實現“人地產”結構性重組。
農村發展的核心就是把閑置的資產變為有效的資源。而在水資源極其匱乏的毛烏素沙漠邊緣,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規模化、機械化、生態優先的大型農業基地,離不開在礦井水處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。
示范園通過廢水處理與利用模式,變“水害”為“水利”,從源頭上對井下廢水進行100%處理和合理利用,凈化過的水用于生態補給和生產生活,也讓萬畝農田“喝飽水”。
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,就需要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。園區將守住生態底線,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,以產業結構優化為關鍵,加快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綠色路徑。
視野望向麟州大地,美麗“神木”前景令人充滿期待。
作為承接神木轉型發展的主陣地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,“飛地經濟”示范園多向發力,多點開花,蓄勢聚能,以奮斗姿態為神木鄉村振興帶來強勁動力。
來源:陜西日報